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历任指挥]

乐团的历任首席指挥有 F.维尔纳、H.von彪罗、J.利比切克、A.尼基什、W.富特文格勒和H.V.卡拉扬等。1922 年富特文格勒接替尼基什成为终身指挥,他去世后,卡拉扬于1955年成为乐团的终身艺术指导。1990年C.阿巴多接替去世的卡拉扬成为乐团的指挥。2002年西蒙 拉特成为乐团新任指挥。

[乐团特点]

爱乐大厅在 1939~1945年期间由于战争被毁,由1963年新建的现代化音乐厅所替代。
此外,柏林爱乐的民主管理也是一大特点。柏林爱乐实行民主管理。乐团的首席指挥需要通过乐队成员秘密投票,并且获得多数赞成的情况下才被认可。

[乐团起源]

一八八二年春,当比塞宣布要带他那一直支薪不足的乐团乘坐火车的四等车厢到华沙演出音乐会时,团中五十四位乐手终于忍无可忍。他们决定自立门户,把自己唤作“前比塞乐队”。但这个新乐团成立初期经济紧绌,直至八七年柏林音乐会代理人沃夫接手行政事务,才终于为乐团的前途打下稳固基础。沃夫把乐团的名称改为“柏林爱乐乐团”,把一座滚轴溜冰场重新改装成首个“爱乐音乐厅”,同时四处为乐手找寻当时最出色的指挥。 

[重要性]

柏林爱乐乐团在听众的音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年代,该团演出了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曾在柏林轰动一时;此后又演出了莫扎特、舒曼、肖邦、海顿等作曲家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卡拉扬担任常任指挥后,乐团经过他的严格训练,在世界各地演出了大量古典和近代的音乐作品,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团员都是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国的出类拔萃的演奏家,具有高超的演奏水平,演奏技巧精巧绝伦,具有优异的反应力和适应力。 

[相关事件]

国家社会党(纳粹党)的专制统治为德国的文化局面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柏林爱乐乐团是受害者之一:统治政权推行的疯狂种族政策,令乐团失去了多位珍贵的乐师;乐团发现自己地位孤立,无法再与国外交换独奏家和指挥;同时,政府又有意要把德国这个代表乐团变为官方文化政策的工具。即使如此,在二次大战期间,佛特温格勒与乐团仍能使乐团固有的艺术内蕴幸存。
但战后初期,乐团仍面对种种困难,由指挥更替频繁,其困境可见一斑。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战火刚停,乐团已在由电影院改成的泰坦尼亚宫演出第一场音乐会,由博沙特指挥,但八月,博沙特却惨被占领军的一个兵士误杀。获选接替他的是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罗马尼亚人,刚由柏林音乐学院毕业。但这选择再次显出乐团的判断精明,他就是赛利贝达,凭着他活泼的性格和编排的广泛演奏曲目,表现令人瞩目。他在任至一九五二年,乐团再次由佛特温格勒正式掌舵。

[乐团编制]

音乐总监、首席指挥:
Sir Simon Rattle
乐团首席:
Guy Braunstein
Daishin Kashimoto (铿本大进)
Daniel Stabrawa
Andreas Buschatz
第一小提琴声部,配置21位团员
第二小提琴首席:
Christian Stadelmann
Thomas Timm
Christophe Horak
第二小提琴声部,配置20位团员
中提琴首席:
Amihai Grosz
Máté Szűcs
Naoko Shimizu
Wilfried Strehle
中提琴声部,配置17位团员
大提琴首席:
Ludwig Quandt
Martin Löhr
Olaf Maninger
大提琴声部,配置13位团员
低音提琴首席:
Matthew McDonald
Janne Saksala
Esko Laine
低音提琴声部,配置11位团员
长笛首席:
Andreas Blau
Emmanuel Pahud
长笛声部,配置4位团员
双簧管首席:
Jonathan Kelly
Albrecht Mayer
双簧管声部,配置5位团员
单簧管首席:
Wenzel Fuchs
Andreas Ottensamer
单簧管声部,配置5位团员
低音管首席:
Daniele Damiano
Stefan Schweigert
低音管声部,配置5位团员
法国号首席:
Stefan Dohr
法国号声部,配置7位团员
小号首席:
Gábor Tarkövi
Tamás Velenczei
小号声部,配置5位团员
长号首席:
Prof. Christhard Gössling
Olaf Ott
长号声部,配置5位团员
低音管声部,配置1位团员
定音鼓声部,配置2位团员
打击乐声部,配置4位团员
竖琴声部,配置1位团员
目前乐团团员配置,共128位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