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

[人物简介]

孟小冬(1907年12月9日-1977年5月27日),1907年生于上海,著名京剧女老生演员,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誉。乳名若兰,本名令晖(令辉),艺名小冬,原籍北京宛平(又说为山东)。人称冬皇,师承余叔岩,是余门惟一的女弟子。扮相英俊,嗓音苍劲醇厚,高低宽窄咸宜,衷气充沛,满宫满调,且无雌音,被公认为“余派”主要传人。
  祖父孟七(清同光时期的红净名角)和父亲、伯、叔均为京剧演员,她5岁学艺,7岁登台,先后向姑父(又说为舅父)仇月祥和谭鑫培的琴师孙佐臣学习须生,宗孙派(孙菊仙)。12岁在无锡正式挂牌公演旋即走红,14岁随仇等在上海、浙江、济南、汉口、福建以及菲律宾等地与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等同台演出。因童声嗓音高亢,戏路以高嗓老生为主。尤以在上海大世界演出较久, 孟曾籍机向同台老演员何顺奎、潘仲英、沈云祥等多方面请益文武老生戏。当时孟小冬为适应自己高嗓条件,剧目多而杂,经常上演剧目为《曹操逼宫》、《辕门斩子》、《七星灯》、《哭秦廷》、《闯幽州》等。也偶演家传红净戏,颇肖其祖父。后经名家建议,孟小冬于1924年北上投师,先至天津,投奔新天津报社刘髯公处。复经刘介绍向天津名票王君直、王庚生、韩慎先、李采繁等学习,潜心研究谭派演唱艺术。3年间,客居新天津报社,苦练基本功。从靠把戏到衰派戏,一字一腔,一板一眼,丝毫不苟。同时并向窦砚峰、李采繁等研习京剧字韵。孟后又进京先后拜陈秀华、余叔岩为师,艺业大进,终成一代名伶。
孟小冬北上深造期间,还曾经向陈彦衡、言菊朋、苏少卿、鲍吉祥、杨宝忠等人请艺,钻研谭派、余派须生艺术并与梅兰芳合演《游龙戏凤》等戏,1927年与梅兰芳结婚,1931年离异。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直到1943年余叔岩病逝。1949年春离沪赴香港定居,1950年与杜月笙结为夫妇,1951年杜病逝后在香港课徒传艺。1967年,移居台北,1977年与世长辞。

[代表剧目]

《碰碑》
又名《托兆碰碑》、《两狼山》。
《捉放曹》
《洪羊洞》
又名《洪洋洞》、《红羊洞》
《盗宗卷》
《鱼肠剑》
鼎盛春秋[五本],又名《子胥投吴》,,《吹箫乞食
《乌盆记》
又名《奇冤报》、《定远县》
《空城计》
又名《抚琴退兵》
《珠帘寨》
又《竹帘寨》
《御碑亭》
又名《金榜乐》、《王有道休妻》
《搜孤救孤》
又名《赵氏孤儿》、《八义图》
《击鼓骂曹》

[活动年表]

1923年2月16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一日:孟小冬赴汉口演出14岁的孟小冬到汉口怡园演出。海报上突出标明“孙佐臣”。演出剧目有《捉放曹》、《四郎探母》、《打鼓骂曹》、《群英会》、《平贵别窑》、《八十八扯》等。连唱了三个月,轰动一时。
1924年,农历甲子年:孟小冬定居北京,从陈彦衡学戏,复向言菊朋问艺。
1938年10月21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廿八日: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所授第一剧戏为《洪羊洞》。
1943年5月20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七日,18时:余叔岩大殓举行本日余叔岩大殓。
盖余氏后事,在其生前即有充分准备,寿衣衾物已于1942年6月间做成。棺木是余氏前妻陈氏死时在宣武门外大街荣盛桅厂所购。当时,买了两付上好楠木的材板,称之为“阴阳材”。“阴材”制成后,即用以殓其妻。“阳材”村板则暂存于龙泉寺西殿后虎。1942年,余氏一度病剧,家人乃将此板取出,交荣盛桅厂代攒成材,数日而成。为了坚固持久,后来又让同顺材厂给灌了松香里子。其材极为珍贵,按当年市价值万元以上,且不易买到。后余氏病势好转,所以又存于龙泉寺庙里。1943年5月19日,余氏“倒头”后,家人马上通知材厂派24名杠夫“转空”(指往丧家抬空棺)至椿树上头条丧居。
按余氏生前遗嘱,寿衣用蓝长袍、上罩青马褂、小帽。接受杨小楼棺墓被盗的经验,棺内不放贵重殉葬物。入殓时,余氏继配夫人,二位女公子,以及爱徒孟小冬等均亲视在侧,由长女给余氏五官用棉球蘸凉水“开光”之后,哀声大作,其中孟小冬哭之最哀。
根据余氏家族意见,原本拟定在家停灵受吊“三七”21天。后因考虑正值端午节,家中停尸恐招邪祟,故改为在家停灵半个月。丧礼环节虽然紧凑,但隆重程度并不稍减。
1943年5月2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本日为余叔岩迎三送路之辰。门前扎起了素彩牌楼,并设大鼓锣架,为迎宾传报之用。灵前有堂祭清一班,为来宾上祭行礼时奏乐。在延寿寺街衡记冥衣铺糊的接三全活:挂豆青里子的“落地拉”蓝蓬大轿车一辆,车厢三面纱窗,三面支起凉蓬,非常讲究。另有顶马、辕马、跟马三匹,墩箱四只。棚内灵堂的月台两侧还摆着四季花盆、尺头桌子。
是日,程砚秋、孟小冬等,均以“弟子”身份,穿了重孝。余氏生前友好张壁、李雅斋、桂月汀、刘植源等,以及梨园界数十人来吊。晚7时送三,凡来吊者各举官吊香一股,当做人把。由官鼓大乐、清音班等民乐前引,给余氏扎糊的转轮骄车由二人牵引,车前有从冥衣铺赁来的两对大白气死风灯;两对六角形的手罩子为之照明。其后便是华北音乐队24名,以洋号铜鼓吹奏哀乐。法源寺高僧13人,以铛、铪、鼓“素打七星”(法器的板点)。
由余氏女公子打着挑钱纸;其他孝属依次捧着呈给西方三圣的度亡文疏。龙泉寺高僧13人殿后。送至虎坊桥焚化车马。晚间,由法源寺、龙泉寺两庙僧众放了对台的瑜伽焰口施食。
首七之日,吊客盈门。上海黄金大戏院主人黄金荣等特地赶来上祭。前教育部部长景太昭亦前来致祭,并送了一幅挽联。联曰:“应碎伯牙琴,乱世正诗宁有寄;遂绝广陵散,伶官压传更无人。”
1943年6月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时:余叔岩丧礼举行本日为余叔岩逝世“二七”,伴宿送库之期。余宅领帖受吊。根据汉人礼俗,上午10时举行点主仪式。特请祝煜元“赐福鸿题”,刘植源、李锡之为左右鸿陪。是日各方吊客接踵而至,计潘毓桂、李雅斋、朱复昌、凌抚元、吉世安、桂月汀等。梨园界尚小云、程砚秋、杨宝忠、杨宝森、刘砚芳、万子和、赵砚奎、丁永利、王福山等数百人。
余氏生前笃信佛教,曾皈依拈花寺老方丈全朗,成为在家学佛的居士,且与北京各大寺院结有“不解之缘”。因此,各名刹方丈莅临札拜者甚多。计有:戒台寺德明、铁山寺百川、智禅、报国寺、地藏寺法龄、观音寺如培、法源寺天文、光明寺常平、华严寺智山、长椿寺深慈、广济寺显宗、观音院纯山、广善寺慧三、圣安寺宝林、崇效寺越宗等约有数十位。一时满棚黄袍高僧。此为一般俗家人死后所未有的盛况。余宅预备了大教席、清真席、素席三种,款待各来宾。雍和宫的喇嘛、白云观的道士、法源寺和龙泉寺的和尚轮流诵经礼忏。
因为余氏生前是龙泉寺的大功德主、大善士,故该庙敬送禅经一永日及焰口施食一堂。晚7时,各经坛法事功德圆满,举行送圣仪式。由余氏女公子慧龄等捧圣;余夫人及弟子孟小冬、李少春、程砚秋等数十人均着孝服相送,送圣行列一片缟素,真可谓满街白矣。在虎坊桥焚库时,围观者千余人,交通几乎中断。
下午6时停灵法源寺。梅兰芳挽曰:“缔交三世,远武同绳,灯火华堂,赞乐独怀黄幡绰;阔别七年,赴书骤报,风烟旧阙,新声竟失李延年”。孟小冬挽曰:“清才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学;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李少春挽曰:“教艺术心必期忠,品必期高,业必期传,每含深恩痛无地;论孝道疾不能侍,衾不能承,志不能继,空负厚望恨终天”。半老书生的挽联嵌入孟小冬、李少春的姓名:“久病亘秋冬,小部衣冠传优孟;及门著桃李,少年湖海吊残春”。南皮葭翁则在《哭叔岩兼示小冬》中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及对继承者的期盼:“白雪阳春绝妙词,高山流水系人思。万方崇拜余夫子,唯向冬皇索态仪”。
晚间,余宅孝属正举行“辞灵”祭时,忽闻余氏老岳父姚文卿大夫病危。余夫人急忙派人探视,时已“易箦”(换吉祥床)矣。盖姚氏因姑爷去世,痛心之至,以至旧病发作,不可救药。次日(6月2日)上午9时逝世,恰恰是余氏灵柩出堂之时,可谓巧哉。结果,余夫人两头落了丧事:婆家死了丈夫,丧礼未竣,娘家又死了父亲,真是丧上加丧。
1947年9月7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廿三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五天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五天,演于上海中国大戏院。
演出剧目
《搜孤救孤》(孟小冬饰程婴,赵培鑫饰公孙杵臼,裘盛戎饰屠岸贾,魏莲芳饰程妻)
1947年9月12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廿八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十天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十天,即续演第五天,也即最后一天,演于上海中国大戏院。
演出剧目
《搜孤救孤》(孟小冬饰程婴,赵培鑫饰公孙杵臼,裘盛戎饰屠岸贾,魏莲芳饰程妻)
《四郎探母》(梅兰芳饰铁镜公主,李少春[坐宫]、周信芳[交令、过关、巡营]、谭富英[见弟、见娘]、马连良[见妻、哭堂、回令]分饰杨四郎,芙蓉草饰萧太后,姜妙香饰杨宗保,马富禄饰佘太君,马盛龙饰杨六郎,高玉倩饰四夫人,刘斌昆饰大国舅,韩金奎饰二国舅)

[孟小冬大事记 ]

1923年2月16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一日:孟小冬赴汉口演出;
1924年,农历甲子年:孟小冬定居北京;
1938年10月21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廿八日: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
1943年5月20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七日,18时:余叔岩大殓举行;
1943年5月2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
1943年6月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时:余叔岩丧礼举行;
1947年9月7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廿三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五天;
1947年9月12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廿八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