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 Straits

[乐队经历]

成立
险峻海峡成立于1977年,前身为Café Racers,由在伦敦教书的马克·诺弗勒(Mark Knopfler)和他在学校的朋友于1970年代中成立。到1977年,乐队成员逐渐稳定。马克担纲主唱和吉他,另一把吉他为其弟大卫·诺弗勒(David Knopfler),大卫的室友约翰·伊斯利(John Illsley)弹贝斯,马克早年混乐队时的朋友匹克·威瑟斯(Pick Withers)任鼓手。
困境
开始时乐队只是在当地的酒吧和咖啡馆作些小型演出,收入只勉强够维持开支和供乐队泡吧。乐队也因此改名为“Dire Straits”,以自嘲当时的“困窘”。后来险峻海峡的小样在伦敦BBC电台播出,得以签约宝丽金,并引来了乐队后来23年的经纪人艾德·毕克奈(Ed Bicknell),艾德后来亦加盟马克的副业乡村乐队诺丁山农(Notting Hillbillies)。1977年底,艾德安排险峻海峡给传声头像(Talking Heads)作暖场乐队,险峻海峡开始受到关注。
成名
险峻海峡在1978年初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险峻海峡》(Dire Straits)。专辑一开始反映平平。几个月后,受单曲《风中雏菊》(Sultans of Swing)的带动,销量直线上升。《险峻海峡》和《风中雏菊》在英美两地均上榜前十,好评如潮。紧随其后的第二张专辑《公报》(Communiqué)发行于1979年。虽然少受好评,销量依然不俗。之后大卫离开乐队,由荷尔·林迪(Hal Lindes)接替。1980年困境发行第三张专辑《制作电影》(Making Movies),乐风更趋丰富和叙事。两年后的第四张专辑《爱情无价》(Love over Gold)在英国高居榜首。虽仅有5首歌,但大多为长篇大作,将乐队复杂凝重的叙事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巅峰
鼓手匹克在1982年《爱情无价》发行后离开,由泰利·威廉(Terry William)接替。1985年],键盘手盖·弗莱彻(Guy Fletcher)加盟(他后来一直追随马克)。1985年夏,险峻海峡推出第五张专辑《手足情深》(Brothers in Arm)造成大轰动,将乐队推上商业成就的巅峰。专辑在美国雄居榜首九周,在英国更成为1980年代最热销的唱片。险峻海峡一举成为炙手可热的大牌乐队。即使在欧美以外,包括中国、印度、东南亚、非洲等世界各地,险峻海峡也是最著名的西方乐队之一。
《手足情深》的空前成功一部分赖于时运。当时正值CD刚刚出现不久。《手足情深》是为数不多的几张数字化录制制作的唱片之一。加之CD非常适合表现马克细腻的吉他音色,人们争相购买以示新潮。《手足情深》因而成为历史上第一张“白金CD”(之前只有白金唱片存在而已)。
解散
险峻海峡在《手足情深》发行后进行了总计200余场,盛况空前的巡回演出。之后,马克不喜盛名之扰,转而专注于电影配乐和与其他音乐家进行各种合作,曾经帮《地方英雄》(Local Hero,1983年)在内的几部电影撰写配乐,乐队反而进入半休眠状态,5年间只发行了一张精选。1990年,马克重招旧部,于1991年发行第六张专辑《每条街上》(On Every Street)。《每条街上》乐风大趋成熟,堪称上佳之作。然而一方面因为时隔已久,乐队风头已过,号召力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每条街上》苍劲沉郁,对年轻一代来讲口味略嫌老成,因而其商业成就平平。
在第六张专辑发行后险峻海峡就不再有新作,只发行了两张现场、一张精选,并于1995年解散。1996年马克发行个人专辑《金色之心》(Golden Heart),正式单飞。

[主要成员]

Mark Knopfler(核心人物,主唱及主吉他手)
David Knopfler (吉他手及和音),Mark的弟弟
John Illsley(贝司手及和音)
Pick Withers(鼓手及其它打击乐器)

[奖项与提名]

1980年 提名 格莱美最佳新人
1980年 提名 格莱美最佳摇滚歌曲(《风中雏菊》)
1985年 获奖 排行榜最佳摇滚乐曲(《金钱无用》)
1986年 获奖 格莱美最佳摇滚歌曲(《金钱无用》)
1986年 提名 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手足情深》)
1986年 提名 格莱美年度最佳唱片(《金钱无用》)
1986年 获奖 MTV最佳乐队MTV
1986年 获奖 MTV年度最佳MTV (《金钱无用》)
1987年 获奖 格莱美最佳音乐短片(《手足情深》)
1992年 提名 格莱美最佳音乐短片(《给猫王打电话》)